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

當中國官員來到維多利亞時代倫敦──《海客述奇》

海客述奇──中國人眼中的維多利亞科學
作者:吳以義
內容簡介請至:三民書局

在圖書館找維多利亞時代資料時邂逅的一本小書,
本來只是因為「維多利亞」這四個字才找這本書,
但一翻開來看,開頭居然有作者寫的福爾摩斯與華生碰上清國大使的小故事,
雖然嚴格來說,該大使在倫敦的時代,福爾摩斯跟華生還沒相遇,
但該文寫得真是不錯,近似文謅謅的遠流版福爾摩斯感覺。
也是個小驚喜。



在1860~80年代左右,一些清朝讀書人因為各種機緣或國家派遣,
前往科學發展興盛的英國倫敦。他們之中有些人寫下日記與報告,
紀錄他們的所見所聞。
本書中就是依他們去過的地方或談到的主題做分類,
兼論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接觸時的一些矛盾與歧異。
過去的歷史課,都是從東方看西方,
但在本書中卻是以已學過西方科學方法的現代人角度,
來看東方人對西方的想法。
雖然排版跟字形很古老,視角卻很有新鮮感。

當然,當時的清國讀書人留下的文字,
以今日的人看來,實在很難想像這些對現在人來說是小學程度的知識,
居然對他們而言是這麼難以理解。
或許有人會覺得他們愚昧,但作者也有說明,
其實就是因為當時的人,對科學方法沒有任何概念而已。
而現在理所當然地使用著飛躍式發展的高科技的我們,
對科學方法、科學精神又了解多少?
或許我們的骨子裡,其實跟那些清國讀書人一樣,
知道表面的科學技術如大數據、物聯網、人工智慧那些很重要。
努力研究、投入那些西方新概念與技術,
卻從沒去思考如何提升國人的邏輯思考與科學精神。
因此才永遠都是後進者。

最近看到有許多熱心教師努力推展哲學教育,
在相關報導下,卻看到有些人潑冷水,
說哲學會讓人只想不行動,實在是二十世紀初頭的思想。
如果哲學會讓人只想不行動,那哲學不斷發展的西方,
又為什麼能一直走在哲學思想幾乎停滯在先秦的東方之前呢?
一個人再怎麼思考,都只能侷限在框架中,
如果沒有有意識地去學習別人的思考與觀察方式,
自然永遠都是故步自封,
當其他人遠遠超越後,
就會像書中那些清朝讀書人一樣,連想要理解對方的成就都做不到了。

不過就算不談這些沉重的話題,
對於想理解當時科學發展的人,裡面有許多該時代的人的親筆紀錄,
配上作者好文筆的解說,讀起來頗有趣味。
想寫角色與超科學文明接觸後大開眼界的橋段的話,
這本也是不錯的參考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